一说起藏羚羊,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可可西里,其实绝大部分藏羚羊生活在西藏的羌塘草原,仅位于藏北的那曲地区就有着15万余只。之前播出的大型纪录片《第三极》中有着这样一个镜头:草原上的藏羚羊与牧民们家养的绵羊、山羊在一起吃草,互不干扰,一派和谐景象。
这样的景象真实记录了野生动物与当地牧民的相处模式。驱车行驶在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将进入产羔期的藏羚羊就在路旁不远处,或独自悠然地吃草,或三五成群地嬉戏玩耍。汽车驶入它们的视线,也没有引起太多惊慌,有些会跑开几米再停下来回头看,有些则抬头看一下又继续吃起草来,更有一些只用余光看看身边的铁家伙,该干嘛还干嘛,丝毫不受影响。
在藏北,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野保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对野生动物进行巡护,保护它们不受伤害,监测它们的种群数量和生活习性。在藏北,能成为一名野保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而被他们巡护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也成为他们在这片草原上的另一份牵挂。
平日里,那曲地区申扎县巴扎乡几地沃玛村野保员多吉江参总会按照固定的线路进行巡护,并且会特意在上一次发现过藏羚羊的地点停留。拿起望远镜仔细寻找,果然还在。他驱车直奔藏羚羊过去,在距离二三十米时停下来,早已对他熟悉的藏羚羊并不躲闪,继续低头吃草。多吉江参则拿出记录本,详细记录下遇到藏羚羊的时间、地点、数量、巡逻人与动物的距离、方向等内容,表格中甚至还包括公母各有多少只,没满1岁的有几只,超过1岁的有几只这些项目。这些都难不倒多吉江参,“藏羚羊最好辨认了,有角的就是公的,母的不长角的。”他还可以通过藏羚羊的体型、角的长度及粗壮程度判断年龄,准确度几近100%。这些日常的记录对于掌握当地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情况和种群变化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记者 史卫静
藏羚羊卫士
爱羚和它的人爸爸
来自新华社的消息说,今年第一批迁徙到卓乃湖和太阳湖一带产仔的藏羚羊7日已经成功穿越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这让我想起了11年前第一次看到藏羚羊时的情景。那时我在可可西里藏羚羊自然保护站当志愿者,现将当时的一段文字分享如下:
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红色的活动房子后面,建有一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里面放养着被巡山队员救助的2只黄羊和3只藏羚羊。爬上保护中心边上高高的瞭望塔,就能观察到这些被救助的动物是如何在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自由地生活着。
几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早已蜚声中外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站里只有站长文尕和21岁的工作人员松森郎宝两位青年在此留守。巡山队和青年志愿者则要过几天才会从格尔木赶来,由于5月是藏羚羊繁殖的季节,成群的藏羚羊会穿过青藏公路到卓乃湖、太阳湖一带集中产仔。有经验的司机告诉我们,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是藏羚羊穿越青藏公路的时段,如果机会好的话是可以看到藏羚羊的。
我们没能在公路边上看到藏羚羊,却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看到了一只三岁大的藏羚羊。文尕站长告诉我们,当时保护中心救助了2只黄羊和3只藏羚羊。这只三岁大的雄性藏羚羊名叫“爱羚”,这也表明大家对这只藏羚羊的热爱。文尕站长把我们带入用网纹围起来的保护中心,由于中心面积太大,“爱羚”离我们又太远,我们很难近距离地接触到“爱羚”,文尕站长吹了一声口哨,“爱羚”慢慢地朝我们走过来,50米、30米、10米、8米……
我们终于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这只可爱的生灵了,优雅的姿势,美丽的外形以及高高扬起的角,它就像一个精灵一样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试图再离“爱羚”近一些,但“爱羚”除了和文尕亲近外,它对我们这些陌生人还有很大的防备。文尕告诉我们,“爱羚”虽然得到了人的救助,但也是人让它失去了母亲,它对陌生人还存在着很大的戒备。
“爱羚”的母亲三年前被盗猎分子打死,正在吃奶的“爱羚”成为了孤儿。是巡山队员把小“爱羚”带到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刚刚失去母亲的“爱羚”身体十分虚弱,稍微照顾不周,“爱羚”就有可能死去。
为了把“爱羚”抚养大,巡山队员可是费了不少心血,晚上他们把“爱羚”放在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暖着它。其实抚养“爱羚”最让队员们操心的还是如何让它吃好,正在吃奶的“爱羚”享受到了队员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把牛奶放入奶瓶,像喂养婴儿一样喂“爱羚”,有些队员还把嚼烂的食物嘴对嘴地喂给“爱羚”。巡山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对“爱羚”的照料却从没间断过。大家揶揄道:“我们就是‘爱羚’的‘人爸爸’”。
照料“爱羚”的接力棒又交到了文尕和松森郎宝手中。他们说,自从救护中心设立,“爱羚”就一直生活在那里,当时它已长到100斤重、50公分高了。文尕说,等“爱羚”完全能适应野外的生活后,就把它放归自然。文/记者 吴勇
后记:后来爱羚放归自然后,为争配偶,和一只雄性藏羚羊斗狠受伤,独自回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站,几天后死亡。自然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把它制作成了标本,还给它立了一个墓。爱羚是目前唯一一只人类养大并且有名字的藏羚羊。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迎迎就是以爱羚为原型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